为何孩子逢咳必喘
为什么孩子逢咳必喘,连雾化也止不住,必须要用到激素才行呢?
咳在肺、喘在肾,一喘起来任谁都怕,我之前做过几个小孩的案例,才三四岁就已经是ICU的常客,因为每次哮喘都呼吸困难到脸发紫了。
除了极小部分有遗传因素,哮喘最大的原因是母亲在怀孕时宫寒却又因怀孕燥热而“无冰不欢”。这就相当于BB在母体中面对着冰天雪地的环境,热胀冷缩的刺激让BB还没出生就要经受十个月的气管被迫收缩,无可避免的引发气管痉挛。
母体宫寒的最大受害者其实是BB,不但会导致一出生便体质虚弱,呼吸道也必然较正常孩子脆弱很多,如果此时生病再使用抗生素,那更是雪上加霜了。
所以妈妈应该为BB准备,温暖而舒适的“房子”,减少穿着露脐装,避免长时间在空调房,多晒太阳,减少吃喝冷冻东西,夏季也最好喝温热水这样做除了能让自己月经周期较稳定不用受生理痛的苦楚,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下一代的身体健康。
哮喘问题处理要点:
1.舒缓呼吸道平滑肌的痉挛
2.兼顾肺和肾的问题
3.照顾到情绪,放松紧张和焦虑
哮喘及呼吸道患者日常保养
哮喘及其它呼吸道疾病患者,日常呼吸道养护最好的办法就是精油香薰。利用精油有强烈气味,芳香透达的特性来推动激励身体的脏腑(系列)运作。《神农本草经》里讲:香者气正,正气盛,意思是芳香精油具有强大的正气,强大的能量,强大的气场,人使用了精油产品可以充盈了自身的正气,达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通过呼吸的方式将极具穿透力的精油带入呼吸道内,使具有针对性疗效的精油直接作用于患处,保持呼吸道的滋润,使呼吸道得到很好的养护与治疗。
哮喘适用精油
通畅呼吸:沉香醇百里香、蓝胶尤加利、柠檬尤加利、绿花白千层、有机茶树、薄荷
放松平滑肌和神经:阿密茴、醒目薰衣草,快乐鼠尾草、罗马甘菊、意大利橙花
用法:选取上诉精油6-9滴,滴在纸巾覆盖于嘴鼻,让孩子吸入即可达到平喘效果。
哮喘平复之后,我们要把肺气、肾阳补上来才能治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将哮喘对身体伤害和损耗修复。
补肾阳需要用60年的印度老檀香。久咳和哮喘都会伤肾,使用老檀配合其他一些木质类精油,如大西洋雪松、针松、乳香、丝柏等,用荷荷巴油调和为浓度为3-5%的复方油每天早晚在呼吸道上下来回搓,以及后腰肾区打圈揉按至吸收。
哮喘在中医上辨证分为寒症、热症、虚症与实证,久病都会不可避免伤到肾,特别是哮喘这种与肺、肾相关的病症。除了精油,我还比较喜欢用汤水改善体质,寒性哮喘可用桂苓术甘汤,热症可用麻杏甘石汤。
调理汤方
1.鳄鱼肉南北杏汤很适合哮喘患者喝
材料:野生鳄鱼四两、南北杏一两、淮山二两、芡实二两、陈皮一个
做法:适量水猛火煮至水开后,转文火2小时,加入适量盐即可全家饮用。
2.热症哮喘用沙参玉竹瘦肉汤:
材料:沙参一两、玉竹一两、南北杏一两、麦冬半两、五味子半两、瘦肉半斤
做法:适量水猛火煮至水开后,转文火2小时,加入适量盐即可全家饮用。
芳疗临床实例
方小姐两个孩子,女儿5岁、儿子3岁,两人身体都不好。姐姐患有鼻窦炎和咳喘,弟弟更严重,患有鼻敏感、支气管炎、哮喘且易感冒,扁桃腺经常发炎。弟弟每次感冒都会连带哮喘发作,必须要用激素类药物才能平喘,经常一病就一个多月,小小的3岁孩子却是医院常客。去年8月份又感冒了,引发咳嗽,支气管炎、哮喘一起发作。
在了解孩子病情的聊天过程中,我得知方小姐苦恼孩子的健康问题,同时想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孩子都会在呼吸道方面会出现这么多的病症。经过深入了解情况后,确定主要原因与她怀孕时吃很多冰冻的食物有关。
方小姐这时才恍然大悟,坦白两次孕期她都吃了很多冷冰东西。即使现在,也会经常给两个孩子吃雪糕,从冰箱里拿冻饮料出来直接给他们喝,又怕孩子营养不良,经常喂各种水果。
听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首先,呼吸道不好千万不能吃喝冰冻东西,并且现在的水果多是反季节水果,大多属于寒性,不要吃太多。奶粉、奶制品非常容易积腻,也要忌口。
针对方小姐儿子的呼吸道症状,我做出以下芳香诊疗:平喘消炎油与止咳膏配合使用,日常涂抹止咳膏,平喘消炎油在咳嗽气管炎哮喘发作时滴在纸巾上嗅吸平喘,然后做一个顺肺补肾膏,在咳嗽哮喘好之后每天早晚用。
止咳膏配方:丝柏、柠檬尤加利、蓝胶尤加利.
丝柏属于木质类精油,对于久咳、肺气不好的咳嗽有很好作用,另外它还能收敛呼吸道的水液,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平喘消炎油配方:蓝胶尤加利、罗马甘菊
用法:止咳膏每天六次搓前胸、后背、双手肺经;配合平喘消炎油9滴滴在纸巾上嗅吸(如图所示)。
第三天,孩子咳嗽、支气管炎及哮喘止住了,开始早晚用顺肺补肾膏搓前胸、后背及在后腰肾区打圈。
顺肺补肾配方:印度老檀、蓝胶尤加利.
顺肺补肾膏在用了两瓶后,方小姐反馈用膏期间孩子的哮喘没有再发作过。此时,顺肺补肾膏可以停下来,改吃一段时间六味地黄丸便好了,主要用于补肾,可补孩子先天不足。经过一番调理,方小姐孩子的哮喘总算止住。
上一篇:脾湿生痰,痰生百病
下一篇:中医芳疗鼻炎临床实录